首页 > 食堂厨具 > 筷子的演变发展
筷子的演变发展

1、筷子的起源

原始社会,人类靠采集浆果和狩猎为生,这决定了就餐方式简单粗暴,就是用手抓取。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,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陶器烹煮食物。这就导致无法再使用手抓的简单方式来进食。因此,他们学会了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陶器中煮熟的热食。

2、筷子的发展

筷子古称梜(音同夹)和箸,可以看出早期的筷子是竹制或其他木制的。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。埋藏于地下的木质筷子早已碳化,只能见诸于史书中。但铜制筷子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解答历史谜团的光芒。商朝时,青铜冶炼技术成熟,统治阶层开始铸造、使用各种青铜鼎来进食,原始的进餐用具陶器开始被统治阶级淘汰。

《韩非子·喻老》中有言:“昔者纣为象箸,而箕子怖”。可以看出,商纣王时就已经使用了象牙筷子了。

筷子作为基本的进餐工具,即使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,也能做到人手一双。无论是竹制抑或其他木制,都随着中国老百姓勤劳的双手摇摆了千年。而富贵阶层手中的象牙筷,玉筷,金筷无论如何精妙绝伦,也只是历史的见证者。

3、箸向筷子的转变

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“梜”,汉代之后开始称为“箸”,明朝时开始出现“筷子”的叫法。《礼记·曲礼》提及“羹之有菜者用梜”,《急救篇》说:“箸,一名梜,所以夹食也”。而“箸”向“筷”的转变始于明朝的吴中地区,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上海周边。因为这些地方特别讲究避讳,又加上这些地方船运较多,因此“箸”这个音就容易让人联想成船住。为了避讳,就反其道而行之,以箸为快儿,寄托了船家对行船畅快的美好愿望。发展至清代,南北交流使得“筷子”的叫法传播至大江南北,并很快被北方接受。因此,早期“筷子”其实是“快儿”,是没有竹字头的。只是后来人们给加上去的。

同样作为筷子的使用国家,日本依旧称之为“箸”而不是“筷”,因为日本人没有避讳的习惯,也就不存在改变“箸”的称呼的情况了。

4、筷子中的传统文化

筷子在与中国人民的朝夕相处中,已经不是单纯的进餐工具那么简单了。它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与行为规范。比如,中国将“三长两短”视为死亡,因此忌讳将长短不一的筷子摆放在餐桌上;比如,用筷子敲击碗盘,是乞丐的行为,及其不恰当;比如,将筷子插入盛好的饭菜中被视为是向死人上香等等。

中国人,通过一双筷子尝遍天下所有的酸甜苦辣。不管在什么时候,不管离家多长时间,中国人都会想念家里那一双为自己带来美味味觉的筷子。拿起那双筷子,才知道自己的归路。